新华社太原9月13日电 从为小伊伊捐款到百万网友拯救“面具娃娃”;从救助玉树高原孤儿到微博打拐;从寻找“熊猫血”到各种微博寻人启事……网络微博正日益展示出强大的“民间力量”。然而随着这一全新救助平台的兴起,日益增多的救助造假事件也导致微博救助“公信力”的不断下降。
【核心网事】网络微博展示平民救助“民间力量”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微博用户突破两亿。这是一个让国人和世界惊呼的数字,而其展示出的平民救助“民间力量”更让人们震惊和感动。
“转发一次,就捐助一元。”为帮助“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中最后获救的小女孩项炜伊,珠海政协委员陈利浩在其微博中号召网友关注和帮助小伊伊。24小时内,该微博就被转发90余万次。最终,陈利浩“捐款1072417.20元,以对应小伊伊的获救时间:7月24日17点20分”。
山西汾阳6岁男孩湘湘不慎被烧成3级重度烧伤,面部被毁容,只能戴着白色面具生活。在得知湘湘因贫困无法进行整形手术后,微博网友发起总动员,拯救“面具娃娃”。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就为湘湘捐款50多万元,解决了手术费用问题。
在网络微博上,这样的爱心接力每天都在上演,感动也一次次冲击人们的视线,微博救助显示出的强大“民间力量”。
网友“项子”说:“一个人的力量虽小,但微博却汇集起了千万人的爱心,支持这种形式,能够帮助到以前社会关注不到的弱势人群”。
山西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刘锦春说,微博救助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扩大的效应。它通过网络媒体,网络媒介的蝴蝶效应,然后使得这个救助迅速扩大,然后更及时更多人得到帮助,确实展示出了强大的民间救助力量,值得肯定。
【延伸阅读】造假屡有发生 微博救助公信力下降
尽管微博作为一种崭新的救助平台,表现出强大的影响力和社会效果,其积极意义也得到普遍认可。然而,对其公信力网友却多持怀疑态度。特别是动辄就公布银行账号要求捐款的行为,多数网友都表示“可信度不高”。
网友“晶晶”表示,对于寻人的微博,她一般都会转发,但如果救助的帖子,要捐钱的话,是否可信不一定。
事实上,网友的疑虑并非没有根据。记者登陆几大微博网站发现,为赚取转发量,微博救助造假已非个例,今年以来屡有发生。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后,一条微博称自己100天大的儿子在事故中丧生,他手上戴的小手镯不见了,希望网友帮帮寻找。但细心的网友却发现,照片中的婴儿现在已经7个多月了,并没有遇难。而当网友发现这则微博是捏造时,已有十几万网友进行了转发,有的网友还汇去了爱心捐款。
无独有偶,今年初有网友发布微博称“农业大学女生张玲病危,急需RH阴性O型血”,并留下了电话。然而最终被证实是一条虚假的信息。
记者经过调查发现,这些造假者有的单纯恶搞和赚取粉丝数,而有的则是受利益驱使,骗取爱心网友的捐款或将链接指向交友和购物网等站,利用网民的关注做商业广告。
对此,山西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刘锦春认为,大量虚假救助信息的出现会淹没真实信息,降低微博救助的效果;同时由于信息本身真假难辨,最终也会降低微博救助的公信力,打击爱心网友的救助热情。
国内某知名微博网站编辑李睿强认为,微博能够在短间内聚集起大量用户,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虚假救助信息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小觑的。
【反馈链接】专家建议问诊“微博救助”
采访中,许多业内专家认为,微博救助的兴起实际上暴露出中国慈善公益事业存在诸多欠缺和不足,所谓的“救助微平台”虽然展示出强大的“民间力量”,但只不过是使公众难以表达和传递的爱心得到了释放,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关键是要推动传统救助体系的完善,开辟多元化的救助渠道。
厦门大学社会学教授郑启五说,由于公信力欠缺,微博救助的力量目前仍然过于薄弱和分散,其作用是有限的,如果能借此推动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和改进,微博救助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媒体技术与社会研究专家苏俊斌则认为,微博救助的出现开拓了一种新的救助模式,帮助弱势群体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来反映他们的诉求。在这其中,政府应该起主导作用,应该更积极主动与各个微博建立联系,整合微博救助力量,使其成为政府与公众互动交流的窗口,利用这一平台发布和获取求助信息。
“比如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就是微博博主与公安部门密切配合,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救助效果。”苏俊斌说。
对此,山西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刘锦春表示认可。她说,要想减少虚假信息还应该在微博实名认证上有所创新,用户注册时可以验证申请者真实的身份信息,避免“匿名者”效应;同时要加强网络诚信体系的建设,强化对虚假救助信息的监管力度。(完)
|
|